機器人備戰亦莊半馬太卷了
原本打算4月13日亦莊見的機器人們
因賽事調整
終于能在本周六(19日)和大家見面啦!
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有哪些亮點?
參賽隊伍準備得怎么樣?
一起來看——
爬坡過坎拐14個彎
據悉,此次賽道就設置在北京經開區的公開道路上,機器人與人類跑手一樣,一路上要爬坡、跨越軌道、拐14個彎。對機器人來說,這些都是不小的挑戰。
這次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的長度與人類參賽的半馬一樣,都是21.0975公里,起點是南海子公園、終點是通明湖畔的國家信創園。
“這次馬拉松沒有為人形機器人專門鋪路、修路。”賽事主辦方之一的北京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梁靚說,從路線上看,賽道就位于北京經開區的公開道路上,道路上既會有不同的坡度,還會越過軌道,同時有6個左轉彎、8個右轉彎。無論是爬坡、下坡,還是跨越障礙、拐彎,都是對機器人奔跑過程的一次挑戰。
道路保障花費了不少心思。北京經開區是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的所在地,率先實現了5G和超高速雙智專網的覆蓋,因此沿途道路有條件給予各賽隊更強的通信保障。同時組委會也根據路面情況提前做了數字信息提供給各賽隊。
近20支人形機器人隊伍將展開硬核對決
來自北京、上海、江蘇、廣東等地的近20支參賽隊伍正陸續來到北京智慧電競賽事中心,在這里進行開賽前的調試工作。這些賽隊既有來自科研院所和高校的,也有來自企業甚至“發燒友”的。
據悉,一個人形機器人和三個人類運動員共同組成一個賽隊,而這三個人類運動員可能是工程師、操控員、領跑員。因此,人形機器人的賽程賽制并不像人類跑馬拉松一樣,不僅僅是單個機器人的比拼,更是一個團隊的比賽。
梁靚說,機器人的比賽更像一場賽車的比賽,它是一個團隊的比賽,會看到不同型號、不同賽隊的機器人,同時還有配合它的領隊、操作手、工程師一同進行奔跑,對各個賽隊來說也是一次極限挑戰,是機器人技術、綜合的交叉技術融合集成的一次比拼,比如說動力電池關節的耐熱性、通信的保障、材料等相關的挑戰。
在整個奔跑過程中,機器人本體需要能持續、穩定地完成動作,有比較大的損耗,也更考驗機器人上下肢的協調能力、步態規劃的能力。
峰值時速12公里
人形機器人選手到底能跑多快?“天工隊”技術負責人郭宜劼說:“目前,我們的人形機器人峰值速度達到每小時12千米,平均速度在每小時10千米。”
除了在技術上,不少賽隊從外部發力,為人形機器人穿上了“鞋”,以減小其在奔跑過程中對關節的磨損。
“旋風小子隊”算法工程師覃幫羽介紹:“人形機器人自身腳墊比較硬,不太適合長距離奔跑,對機器關節磨損比較大,所以我們采取了穿鞋的方式。這樣不僅可以減少對關節的磨損,還增加了摩擦力。”
另外,機械結構在奔跑的過程中會涉及到螺絲松動掉落的問題,因此,有賽隊為人形機器人加了類似于銅套的小物件,有的賽隊選擇在補給點為其擰緊螺絲,保證其穩定性。
人形機器人半馬規則解讀
梁靚就人形機器人半馬的賽程賽制細節進行解答。
中途能換電池或者換機器人嗎?
如果把機器人馬拉松比作賽車,那么動力電池更換就像是換輪胎。大賽鼓勵一臺機器人不換電池跑完全程。但為了完成比賽,機器人可能需要更大的功率來提高速度,這就會出現換電池的需求。同樣,大賽也鼓勵賽隊使用一臺機器人來跑完全程,但是如果遇到大風等情況或路上遇到干擾,也會允許更換備選機器人。
沿途會為機器人設置補給站嗎?
與人類選手跑馬拉松時會有補給站一樣,此次大賽也為機器人設置了一些補給站,提供備用電池和其他工具。賽程中也會提供保障車,機器人如果出現突發情況,可臨時更換部件或機器人。
獎項或名次如何設置?
除根據跑步時長設置冠、亞、季軍,大賽還設置了完賽獎、最佳耐力獎、人氣獎等,普通觀眾也可以參與投票,選出最美機器人、最具人氣機器人、步態最好的機器人等。
能在哪里看到機器人馬拉松?
本次半馬路線上既有人類選手奔跑,又有機器人奔跑,組委會鼓勵市民線上觀看,比賽將通過多個媒體進行直播。
機器人是自主跑還是遙控跑?
目前,一些人形機器人已經可以實現自主奔跑。此次半馬比賽既允許機器人自主奔跑,也允許跟隨奔跑,還允許遙控操作。
來源:北京日報、北京商報、北京交通廣播、北京亦莊發布